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有機硅消泡劑作用原理、析出漂油的原因
來源: Homelander Defoamer 瀏覽 63 次 發布時間:2024-07-02
在有機硅消泡劑使用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在消泡的過程中,水面常常有油狀可以漂浮在表面。有的漂浮物比較小,比如針尖般大小,有的比較大,如綠豆般大小。
水面上漂浮的油狀物質其實就是水性消泡劑的有效成分—聚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有極其豐富的接枝改性種類。比如苯基改、氨基改、聚醚改等等。當有效成分漂浮在水面且匯聚成較大絮狀物時就失去了消泡抑泡作用。
我們來看看有機硅消泡劑的作用原理。有機硅消泡劑利用與起泡液的不相容性,分散在氣泡液中的微小顆粒(500nm~50um)進入泡沫膜或者依附在泡沫膜上,利用表面張力差產生的伸展,撕扯力來加速排液過程,進而刺破泡沫。
表面張力是液體表面的一種特性,表現為液體表面層由于分子間相互吸引而產生的使液體表面積縮小的力。有機硅消泡劑通過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破壞泡沫的穩定結構,從而達到消除泡沫的目的。其表面張力特性主要取決于分子結構中的硅氧鍵和有機基團。
硅氧鍵是一種強共價鍵,使得有機硅分子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同時,有機基團賦予了有機硅分子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使其能夠迅速分散在液體中,與泡沫接觸并發揮消泡作用。
所以有機硅消泡劑的有效成分其實是這樣的一種物質:一種與起泡液(含有表活的水溶液)不溶的,且能產生局部表面張力差的物質。不溶性是有機硅消泡劑發揮消泡作用的基礎,但會給起泡液帶來渾濁的影響,渾濁帶來的影響在某些領域是不可接受的。局部性是指氣泡膜剛剛生成的厚度(500nm~2um),太大的顆粒是進不到膜的內部的,比如直接在泡沫上灑硅油,這樣的消泡效率是極其低的。太小又會降低消泡速率。表面張力差是指與水有著較大表面張力差的物質。差值越大,所產生的鋪展撕扯力越大,消泡效率越高。
上述這三個因素是有機硅消泡劑作用的機理。我們發現,一種添加劑竟然要求與被添加液不相容,這就帶來了一系列麻煩。分散液渾濁是個麻煩,而且在較短的時間內還會造成有效成分的析出。在一定范圍內,相容性較差的反而消泡速度會提高,但會造成渾濁和提前析出,相溶性較好又會導致消泡力的下降。所以相溶性和消泡速率的平衡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普通的有機硅消泡劑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利用乳化分散劑將與水不溶的硅脂分散為直徑為2um~30um的顆粒,顆粒的外部被乳化劑包裹著在水中呈分散狀態,這樣的液體我們稱之為乳液。乳液為熱力學不穩定體系,它需要大量的乳化分散劑和高黏度體系來支撐它的穩定性。
當這一種乳液滴加到另一種環境中,這樣的環境沒有大量的乳化劑,沒有高粘度體系的支撐,微粒表面的乳化劑會慢慢從硅脂油粒表面脫落,油粒會在液體中做無規則碰撞,也會撞掉大量乳化劑。當表面乳化劑被全部沖刷撞掉,兩個硅脂油粒會在下一次的碰撞結合在一起。這樣的碰撞幾率在平穩的液面較小,但在較為湍急的液面較大,會較為快的聚集為較大的絮狀物。
由此看來,乳液微粒表面的乳化劑較為松散是造成聚集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市面上很難找到一種能一直吸附在油粒表面且不易脫落的乳化劑。
所以為了使得有效成分盡量不發生集聚,我們希望起泡液也是乳液體系,或者含有較高的表面活性劑的黏度稍高的液體。
有一種乳液比常規乳化劑的乳液穩定性更強,它使用的是固體乳化劑,即利用兩親性固體微粒(如,二氧化硅)嵌入到油粒表面,極難從表面脫落,稱之為Pickering乳液。
乳化劑既然很容易脫落,那么可以用化學鍵的方式,把乳化劑接枝在硅脂上,這樣即使析出,在沒有外加乳化劑和剪切力的情況下也能將析出的硅脂分散到體系中。這對親水基與親油基分子量的把控極其重要。若親水基太大,形成水包油的顆粒太小,雖然不析出。但是太小的微粒排液時間久,消泡速度就很慢。
若親水基分子量太小,又起不到分散作用,還是會聚集到一起,導致消泡力的下降。這就需要合成消泡劑的技術人員熟悉起泡液的體系來較為精確控制改性硅油的結構和分子量。
有機硅消泡劑種類很多。很難從市場上挑選到一款價格合適又與體系相溶性很好且消泡效率較高的消泡劑。有些是能接受消泡劑的析出漂油,即利用網兜把析出物撈出來,再繼續加入新的消泡劑,這些領域一般對顏色改變也不敏感,價格也會較低,常常作為污水的水處理劑。有些是不能接受消泡劑的析出漂油,其硅脂分子結構也是經過親水處理,常常作為成品的添加劑來使用,但價格也會較高。
總結:
普通硅脂制作的消泡劑是無法避免漂油析出問題的,但這也無法阻止它有著較高的市場份額,因為價格便宜,消泡效率極高,抑泡能力也極強。體系相溶性好的情況下,在平靜液面不會析出漂油,在強烈的鼓泡環境下在幾分鐘內會保持穩定不析出。